■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何涛
11月的深圳关键词是“创新”。11月15日,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世界级的科技盛会来袭。同日,西丽湖畔,2023西丽湖论坛上,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和金融机构代表共议前沿科技趋势。11月24日,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等齐聚深圳,共议创新合作共谋未来产业。依托于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在深圳蓬勃起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的特色极为鲜明。深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393.39亿元、增长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 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而距离其“第500万辆”下线仅过去3个多月。在荣耀高精度制造园区里,超曲面屏自动精密组装设备正实现精度达75微米的组装,每28.5秒就能产出一台手机。中集安瑞科历时两年打造的国内首台30MPa碳纤维缠绕管束式氢气集装箱成功下线并实现批量生产……这背后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
2022年以来,深圳先后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20个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17个若干措施等政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为20个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8个未来产业,形成“20+8”产业集群。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处处长欧阳仁堂称,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形态,深圳按照现代产业规律和组织机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表、一份拟招商引资国内外重点企业清单、一份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这是覆盖全要素的产业集群‘作战图’。”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发挥重点产业“链长制”牵引作用,“专员负责、挂图作战”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完善“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产业生态,为集群建设最大限度凝聚资金、智力等资源支持。
目前深圳已设立合成生物、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9只专项基金,目标规模达到250亿元。2023年将举办“20+8”相关展会168场,首次实现“20+8”产业集群全覆盖。
特色二 牵好创新“牛鼻子”打造更安全更有韧性产业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直径34毫米、重量90克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首次亮相今年的高交会,这是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心”,也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电池续航时间最长、外携设备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于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今年9月,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完成海试任务,实现重大科学突破。10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荣获本年度巴克利奖,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的中国籍物理学家。
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同打造北京大学深港(河套)科学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的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加速崛起,加快链接全球科创资源。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为企业联动科研院校、共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平台。
一个个更具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系统、产品、项目,在深圳诞生、落地。深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瞄准高端高质高新向上突破向外突围,打造更加安全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今年深圳部署实施100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EDA等软件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国产ECMO、核磁共振设备实现国产替代并量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创新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密码,凭借创新,深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强劲。”深圳成长为今天世界知名的创新之都,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特色三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科技创新的雁阵体系
9月25日,大疆全新发布的航拍无人机Mini 4 Pro,首次搭载全向避障技术性能再进阶;专注于激光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杰普特,其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销量多年居全球之首;我国量产高功率光器件制造领头羊光越科技,研制的万瓦级传能光缆系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批细分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独角兽”崭露头角。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深圳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之一。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880.4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5.81%。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785.1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94.9%,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圳推动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雁阵体系。
据统计,目前深圳有世界500强企业11家,上市企业5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7家。深圳创新成效显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万件,全球排名第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34万人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特色四 工业上楼向天空借地 强化先进产业和未来产业空间保障
走进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里是深圳首个按照“工业上楼”标准规划建设的先进储能产业园。在这里,层高最大可达10米,大型车辆可以直接开上3楼装卸,小型汽车可以“坐电梯”到17楼,已吸引比亚迪、新宙邦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企业签约入驻。
大手笔布局空间保障,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工业上楼产业空间”的多层次产业空间体系。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市”,深圳对产业空间需求旺盛,让工业上楼,向天空借地,成为了切实可行的突破口。2022年11月,深圳正式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连续5年每年推出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厂房空间,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
今年3月,深圳今年全市首个“工业上楼”新项目——宝安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开工,建成后将提供优质产业空间36万平方米;宝安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是深圳最大“工业上楼”试点园区,如今园区与31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涉及智能终端、精密仪器设备等多个“20+8”产业类型,总投资额超过370亿元。
深入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加快定制化、高品质、低成本“工业上楼”厂房项目建设,到2025年工业厂房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约1/4,打造强大的要素保障能力。
“从本质上说,‘工业上楼’是对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的一种主动求变的应对过程,这也是深圳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园区经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钊表示,通过整合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工业上楼”园区形成产业吸引力,将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特色五 站上“风口”起舞 塑造未来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杭州亚运会,深圳制造闪耀。杭州奥体中心、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等多个大赛场地,洲明科技全新的LED显示技术产品,展现“深圳智造”光彩;杭州全民健身中心亚运会手球训练馆等赛事场馆,深圳艾比森新型显示技术,吸引业界眼球。
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正为深圳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比亚迪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正在深圳逐渐成形。
过去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达53%,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393.39亿元、增长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其中,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快速增长。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璟表示,加速布局多个万亿级和千亿级新支柱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正在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紧跟汽车绿色化、数字化、无人化、平台化发展趋势,规划布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深圳将持续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到2025年,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 【编辑:于晓】
【“一带一路”这十年】
从世界经济发展逻辑与规律来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逆经济全球化泛起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承担重要责任的大国,一贯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张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郑重宣示,中国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向第六届进博会致信中,习近平主席又强调,要“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应该说,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现在的问题是,二战以来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建设新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与方向仍然共识不足,欠缺合作平台,缺乏公共产品。以目前情况看,中国十年前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提供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平台,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理念、规则、机制、治理模式等公共产品,日益凝聚起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全球共识。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凝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尽管少数国家试图搞孤立主义、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但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合作全球化的趋势早已深深植入各国经济之中,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几年,个别国家搞脱钩断链收效甚微,不但不能阻止密切的国际合作,连本国企业也不为所动,美欧企业继续按照市场逻辑和企业利益扩展其贸易投资活动就是证明。日前举办的第六届进博会上,美国派出史上最大的团队参展,向中国市场推销产品,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也是证明。
事实上,以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跨境流动来衡量的经济全球化势头不减,“硬件”并非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要障碍。目前的主要障碍来自“软件”,来自意识、观念、规则方面,也就是说,缺乏经济全球化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识。西方国家坚持他们那一套理念、制度与规则,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不认同这些自私自利、非黑即白、缺乏包容、零和博弈等日益过时的理念与规则。然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理念、新规则究竟如何,又不十分清晰,缺乏范式与样本。此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主张和倡导的理念、秩序与规则,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完善,日益体现出其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范式与样本”的希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主张的理念和据其形成的合作规则等,日益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全球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导的“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则成为相关原则与规则的制度保障与民意基础。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由贸易协定,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共建“一带一路”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抓手和平台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需要形成全球共识,还需要抓手和平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结构”和国际产业梯次转移是“美式经济全球化”的抓手,也确曾带动了一些国家的初步工业化、城市化,但其矛盾在于僵化的单向思维和对自身全球价值链顶端地位的维护,试图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永远固定在价值链中低端、为主要发达国家提供初级产品和低端制造的角色上。说到底,还是其自利性的单极思维。这一结构运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参与循环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发达经济体也由于产业空心化而不断发生经济与金融危机。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近年来努力践行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全超越了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单向逻辑,提供了各参与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包含广泛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但这种转移与合作并非单向自利的,而是双向互利的。譬如中国与东南亚、中亚、东欧等地区的产能合作,既有中国作为较先进一方的产业转移与合作,也有其他国家作为领先者对中国的投资与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技术转移并非单向的、固定的,产业链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共建各方互利互补、共同发展。
这里特别要提到“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必然是以创新引领的世界经济。然而,传统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创新为少数国家所垄断,外围国家只能被动接受中心国家的产业技术转移,永远充当配角。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把发展“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提到新的高度。在强调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的同时,自 2017年5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来,中国已经分三批启动了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在共建国家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在这些实验室和平台,有关国家共同出资、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对全世界开放,为共同建设创新引领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范例。
共建“一带一路”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开放型世界经济需要各国、各经济体采取开放政策,需要有全球统一的开放理念、开放规则,需要建立起开放型世界经济所需要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0世纪建立的经济全球化结构奉行美西方国家主张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败、胜者通吃等理念,确立了市场开放、规则一律、制度同一的开放规则,建立了美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包括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这些理念、规则和治理体系在一定时间内起到过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缺乏平等参与、权力过度集中、缺乏弹性包容等弊端,则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提供适合当代需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原则、规则、秩序、治理体系与治理机构等等。“一带一路”建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公共产品。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带一路”逐步建立起一套不同于既有体系与规则的新体系、新规则、新机构,包括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合组织银行等合作机构与平台。在这些新体系、新规则、新机构中,倡导和奉行平等互利、开放合作、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等理念与原则,致力于有关国家的共治、共享、共同繁荣,任何国家不在机构中追求一家独大或一票否决,将商业贷款等与发展援助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还设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立了中非、中阿、中海、澜湄合作等多个合作论坛与合作平台,中国还通过进博会、国际产业链博览会等向全球开放市场。共建“一带一路”所提供的这些新的公共产品,促进了共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了共建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经济主权,推动了世界经济稳步扩大和深化开放,保障了共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能平等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共建“一带一路”所提供的这些公共产品,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改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尝试,成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基础。
(作者:王跃生、杨晓曦,分别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委党校讲师,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
联系人:1分快三赚钱平台
手机:15768080038
电话:0660-52930402
邮箱:52930402@live.com
地址: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